蘋論:當她謝幕掌聲響起 蘋果日報 / 2012年02月14日 今年1月3日,台灣歌后鳳飛飛病逝。本月11日,惠妮.休斯頓猝逝。兩位完全不同,但歌藝優越的藝人先後離去,獨留天籟般的歌聲迴響於歌迷的腦海中,歷久不散。 特殊風格無法取代 鳳飛飛式的特殊風格,讓她成為無可取代的歌手。西洋式的帽子卻流露出東洋的氣質,在當時國民黨黨國體制的西洋品味裡(親美反日),鳳飛飛是第一個穿裝打扮頗為日式又混搭台灣鄉土的藝人。 現在流行的台灣鄉土回歸運動,最早的先鋒應屬鳳飛飛無疑。 她唱歌的年代,在政治上已從硬威權逐漸轉型為軟威權。鄧麗君的國語流行歌曲、鳳飛飛的國台語雙聲帶流行歌曲,已從被僵硬的體制批判為糜糜之音而禁唱的「鄭聲」(粗俗歌曲穢亂雅樂,孔子語),轉型到體制接受民眾流行歌曲的半開放時代。黨國體制終於明白孔子說的「禮不下庶民」的意思。 文化上,那時從政治霸權塑造出來的語言霸權,造成北京話國語的優越感,非常輕視被看成地方方言的台語,就如孔慶東辱罵香港人時所說的:「粵語不夠格與北京話對話。」 語言的階級性當然也形塑了歌曲的階級性,國語歌曲於是優於台語歌曲;美國流行歌曲優於日本流行歌曲。 唱垮族群階級之牆 唱、聽國語歌、美國歌的人自命素質高於唱、聽台語歌、日本歌的人。後者被看成土氣、粗俗、落後、難聽的地方歌曲,是高級藝人不屑一唱的。鳳飛飛是第一個大膽上台唱自己家鄉歌曲的人,毫不自卑、毫不膽怯,自信滿滿地唱垮族群階級之牆。 經濟上當時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。快速的都市化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移往都市工作,這些邊緣人住在貧窮的地區,心靈寂寞痛苦,鳳飛飛的鄉土歌曲給了他們很大的安慰。她最早的粉絲團就是楠梓加工區辛苦寂寞的女工們。 鞠躬身影依舊鮮明 與當時歐美搖滾樂團的反社會、反體制不同,鳳飛飛的歌曲溫柔體貼,督促人看光明面,多是勵志與相愛的歌詞,溫良恭儉讓。她人雖逝,但戴著帽子,鞠躬說:「感謝您」的身影,依然那麼鮮明。讓我們「掌聲響起」,陪伴她走一程。
From:http://tw.nextmedia.com/applenews/article/art_id/34023373/IssueID/20120214/applesearch/
- May 06 Sun 2012 18:48
蘋論:當她謝幕掌聲響起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